注册 /

让“藏于深闺”的高校馆藏“可观可感”

来源:网络 编辑: 时间:2024-10-26 15:30 阅读量:74

导读 :
大学新生“第一课”——参观南京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   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文艺的“化育”力量要怎样延伸?历史文化遗存的内在活力与时代风采如何才能激发?这些看似零散的话题,却被一场活动串珠成链,给出了生动解答——近日,由

正文 :

大学新生“第一课”——参观南京大学地球科学博物馆

  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文艺的“化育”力量要怎样延伸?历史文化遗存的内在活力与时代风采如何才能激发?这些看似零散的话题,却被一场活动串珠成链,给出了生动解答——近日,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南京市文联、南京市委网信办、共青团南京市委共同主办的“见微知著——第五届24 +城市微展”“首届南京高校‘博物馆’联展”暨大学新生“第一课”活动在南京开展。一时间,这座博物馆之城、大学之城由“点”及“面”,“动”了起来。

 

  于细微处观世界

  “南京的博物馆还是很有看头的,六朝古都,还有后面的明代、清代,东西还是很多的。”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为南京的博物馆点赞。正如人们所熟知的,“六朝古都”“十代都会”“金陵帝王州”……不胜枚举的美誉和镌刻在砖瓦上的历史让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风华长驻,博物馆则为活化历史文化遗存写下古韵新生的时代脚注,南京正朝着高质量打造“博物馆之城”的目标奋力迈进。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南京共有51所高校,竟然“藏”着67家高校博物馆。

  华南虎、白鱀豚、南极企鹅、褐马鸡……在南京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博物馆里,它们以或游、或站、或飞翔的姿势固定着、沉默着。南京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博物馆馆长戴建华介绍:“该馆是江苏省面积最大、馆藏标本最全、数量最多的大型动植物博物馆,光大型动物标本就有约1万件,因为有些物种已经灭绝、极危、濒危或近危,价值更为珍贵。”镇馆之宝白鱀豚标本就是其中之一。生活在长江的白鱀豚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如今已“功能性灭绝”,目前有资料记载的白鱀豚剥制标本全世界共39件,南师大就有5件,这与该校的生物学科建设和师生们长期致力于白鱀豚种群的研究和保护不无关系。

  位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的南航御风园是一个“露天的航空航天博物馆”,展示了新中国自行生产的第一型飞机初教-5、抗美援朝的米格-15战斗机、K-8基础教练机、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歼-8和歼-8Ⅱ歼击机、全天候轻型多用途FC-1双座战斗机、大型水陆两用飞机AG 600静力试验机、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等17架航空航天器。其中,初教-5作为新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到制造的一个代表性缩影,见证了新中国航空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向强的历史,也犹如一座丰碑,将航空报国的精神根植在了南航。

  “中华指纹天下先”。江苏警官学院中华指纹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指纹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各个时代指纹的特殊呈现方式,以近千件珍贵展品、图文版面和场景复原等载体,多视角、全方位展现中国指纹文化的发展轨迹。该馆还收藏有一本珍贵的《指纹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指纹学术专著,全书13章,20余万字,作者为香港警员伍冰壶,他将国外指纹技术和自己工作经验相结合,于1918年撰写并出版这部著作。

  将西周小克鼎、王齐翰《勘书图》、宋拓《大观帖》等传世珍品悉数呈现的南京大学博物馆,藏有“南京针灸铜人”、藏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囊括了火炮类、轻武器类、引信类、军事通讯和光学器材类等诸多门类计6000余件珍贵藏品的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从夏朝时期的贝币展示到如今第五套人民币的南京审计大学货币博物馆,“既是展馆,又是展品”的大型民国建筑东南大学校史馆……南京高校67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分布在26所高校,包括高校的校史馆、纪念馆、标本馆等各种收藏展品的博物馆空间及展陈空间,这里的展品镌刻了历史,记录了专家故事,更见证了南京高校师生们胸怀祖国、勇攀高峰、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科学家精神。

  作为南京艺术节的重要内容,“见微知著——第五届24 +城市微展”“首届南京高校‘博物馆’联展”暨大学新生“第一课”活动选取了10所高校有特色的博物馆拍摄系列短视频,邀请博物馆馆长及专家讲述最有代表性的展品故事,让“藏于深闺”的高校馆藏走向更多社会公众。同时,100场打卡高校博物馆的线下活动作为南京高校新生的开学“第一课”,让新生通过高校博物馆这一窗口,快速了解高校、了解南京、融入南京、爱上南京。

 

  让“博物馆热”成为文化新风尚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在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的当下,公众对高校博物馆常态化开放充满期待。

  据了解,南京67家高校博物馆中目前备案的仅有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中的部分展馆,基本能做到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但更多的展馆则受制于现行入校预约政策、讲解人员不足等原因无法满足公众随时参观的需求,开放程度有限,展品“能见度”还待进一步提高。

  在9月1日举办的启动仪式上,由南京市文联倡议,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大学博物馆、南京日报社“我的大学”编辑部积极推动的“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同时成立,南京67家高校博物馆所在的26所高校作为联合发起单位全部加入。活动现场,南京大学博物馆副馆长赵东升代表“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讲述了未来愿景:联盟将集结各校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和科研优势,从开展馆际交流、联合科研、教育科普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体系,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助力开创博物馆发展新格局。

  这一举措让不少观众、学者直呼“非常及时”。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表示,南京博物馆众多,其资源和建设在全国都是翘楚,如何挖掘更多内涵、建立更完善的体系成了业界急需解决的问题。还有学者认为,对一座城市而言,既要有南京博物馆这样的“领头羊”,同时,星罗棋布的中小型博物馆也不可或缺。目前中小型博物馆面临活力不够、自身发展条件受限等问题,建立“高校博物馆联盟”,可以把力量汇聚起来,助力各高校博物馆凸显特色,和大型博物馆错位发展。

  “本次活动让我们感受到文联在整个文化土壤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只要找准了契机和抓手,文艺、文联工作将大有可为。”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志平说。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南京市文联一直在积极探索延伸工作手臂、激发文艺工作新活力的有效路径。

  “见微知著——24+城市微展”是南京市文联的品牌活动,前四届分别从“街巷艺术”“文艺赋能城市与乡村”“山脉文脉”等主题出发,立足本地文化特色,让文艺点亮城市、赋能城市、融入生活。究其发起原由,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新文艺群体”,他们都伴随南京的发展而不断成长,由他们创设的各类小型艺术馆、个人艺术工作室、微展厅星罗棋布。南京市新文艺群体联合会常务副会长、设计师陈卫新也担任该品牌活动的总策划,以积极活跃的姿态投身文艺事业当中。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政表示:“我们希望发挥‘联’的作用,把散落在南京各个角落的小微空间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用美学来影响城市的文明度,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活动行至本届,将目光聚焦到了高校博物馆,希望能引导大家从细微之处去探索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同时也促进资源整合,以‘合力’焕‘活力’,提升高校博物馆内涵,共同推动高品质‘博物馆之城’建设。”

最新展览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