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不要把艺术搞成伪术

来源:网络 编辑:冯善书 时间:2015-08-17 09:04 阅读量:847

导读 :
8月13日,著名雕塑家潘鹤冒着大雨出席方卡东玉雕作品展,与南方日报记者在“广州南肺”中的沁芳园偶遇。谈到当前的艺术市场,他一边喝着热咖啡,一边侃侃而谈。 90 岁的潘鹤,活跃在人群当中就像是个小孩子一样,当他发表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看法时

正文 :

8月13日,著名雕塑家潘鹤冒着大雨出席方卡东玉雕作品展,与南方日报记者在“广州南肺”中的沁芳园偶遇。谈到当前的艺术市场,他一边喝着热咖啡,一边侃侃而谈。

90 岁的潘鹤,活跃在人群当中就像是个小孩子一样,当他发表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看法时,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总是带着无数的欢乐。对记者提出来的每一个问 题,他几乎都毫不犹豫地坦露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他讨厌说假话,就好像讨厌把艺术搞成“伪术”一样。对于快速发展的艺术品市场,他看到了艺术行业大发展的机 遇,同时也看到了艺术家群体价值观剧变的危机。

南方日报:现在有一种观点,说当代水墨艺术风格过于单调,容易让人审美疲劳。这是阻碍其进入国际市场,从而获得更多的收藏家认可和接受的主要原因。

潘 鹤:主要原因还不在于此,而在于它的千人一面。艺术生态本该越多元化越好,艺术品之间的竞争也应该是差异化的竞争。有些画,看完10幅差不多,看完100 幅还是差不多,不仅题材重复,表现手法也是千篇一律。背后的艺术家就像流水线上的工人,把艺术创作想得太简单,这样出来的作品,不会有任何思想价值,接触 一幅与接触一万幅的效果是一样的。

南方日报:造成这一现状的症结在哪里?

潘鹤:艺术家都成了企业家,没有把 艺术当成艺术来对待,而是搞成伪术(“艺”与“伪”在粤语里谐音)来忽悠外行人。有些艺术家满脑子的心思都钻到钱里去了,拿起笔就讲钱。在我看来,这不是 在画画,而是在画钞票。如果这么喜欢钱,还不如直接去做生意,何必把自己打扮成艺术家来骗人。

南方日报:搞艺术的人就应该不食人间烟火吗?

潘鹤:我并不是说艺术家不用靠钱来生活,而是说,艺术家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要把手段当成目的。每个职业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角色定位和使命。艺术家的使命是为人类创造精神财富,而不是物质财富。

南方日报:近20年来,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一路高歌,市场交易规模曾经一度超过美国。

潘 鹤:艺术品市场的形成和壮大,对繁荣艺术行业本身来说是有好处的。问题是,把艺术做成一个产业,围绕着艺术的商业炒作太多,也容易把艺术家的心态和这个行 业的风气搞坏。有了市场之后,大家都围着钱转,用商业标准来代替学术标准,这样的氛围就不可能再产出真正对社会发展有益的艺术品来。

南方日报:如何平衡艺术和市场的关系?

潘鹤:艺术品可以商业化,艺术创作却不能商业化。反过来讲,商业应该为繁荣生产服务,而不是绑架艺术家来为商业服务。我反复讲,艺术就像爱情,绝对不可以看成是一场交易,而应该用自己的真心去善待。

南方日报:当下,市场上有部分买家是以艺术家的职务来对其作品进行论价的。一个艺术家的职位越高,其作品相应的市场价格也越高。

潘 鹤:这是非常片面的。艺术家的水平与其职位高低没有本质的联系。而一名艺术家在同行中的地位有多高,最终还是要靠他的作品来说话。正是因为市场上存在这样 的偏见,才导致很多艺术家为了经济利益,而把争取职位升迁看得比艺术创作还重要。说穿了,还是市场的价值导向有问题。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何谓正确的价值导向?

潘鹤:人生虽短,艺术可长。一个人再厉害,在某些职位上最多也只能待三四十年。但如果他创作出一件好作品,这件作品却可以流传几百上千年。既然选择了艺术,就应该服从艺术家的使命,终其一生去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

南方日报:您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作品要有自己的风格,否则就不值得收藏。何谓风格?

潘鹤:风格其实是人格的外在表现。一个有人格的艺术家,其作品自然产生风格。反之,一个道德败坏、丧失操守的艺术家,多半只会无原则地模仿复制,“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不会有任何风格。

南方日报:当前,国内的工艺美术品产业发展很快,市场体量丝毫不亚于像书画、雕塑这类纯艺术品的交易。在您看来,工艺品和纯艺术品有何区别?

潘 鹤:工艺品的审美门槛不如纯艺术高,它只是以复制的方式把一些传统的文化传承下去,并不排斥雷同,其承载的题材、技艺和思想都是前人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 老百姓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东西。纯艺术创作就不一样了,它是以标新立异为使命的,虽然有些可能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但始终还有一个被认识和被接受 的过程。


最新展览

最新资讯